在电台里听到主持人用一小时的扣应节目来个即时民意调查,想听取大众对于扶弱政策的意见。听众反应是异常热烈的,几乎一小时内没有一位听众是赞成现任政府的扶弱政策,依稀记得听众把扶弱政策比喻成在家庭里单纯偏爱一方,这样除了无法使个个儿女心服口服,甚至令人觉得对这家庭反感。在这样的状况说培养团结,抑或是种下不满呢?这种话题在马来西亚华裔社会是屡见不鲜的,可惜的是,政府除了充耳不闻,那便是故意忽略了。
在此还未延续我对扶弱政策的不满时,必须强调某些早已令人遗忘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官方刻意隐瞒的历史,那耐人寻味的513历史事件。以官方口吻说,这事件是马来西亚和平的污点,要尽量回避这敏感话题,所以里面的官方数据一律保密,直至华社的学术界翘楚柯嘉逊博士在民间搜寻各种不同的史料和证据,想让历史恢复真正的面貌,所以著写并出书,还一度传出受政府滋扰,那番苦心,坚持,和无畏是可想而知的。历史是可以被遗忘的,当新的悲剧即将开幕演出,重蹈复辙的演出。
我绝对吸纳了印尼98年排华时间的恐怖与教训,与513时间相隔数载,可是原理还是贯通复用。草根贫民的反抗,想争取财富,而轻易地选择了把某一种族当作对象,蹂躏糟蹋,直至气泄为止。无可否认地,在513事件后,某种程度上,华裔是妥协,用经济上的优势来换取安居乐业的条件。这是我们华裔的先圣们所采纳的包容,为的,还是依然活在这社会这时代的我们,安全和平早在当年的谈判预先伏笔在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上。与其说现在的和平是当年妥协换来的,不如实在些,那是当年自愿典当而来的。正因如此,所以无奈。
其实,扶弱政策早被外国学者热烈的讨论了,学术都是为了真理而研究,而政治永远都为了某些人或事物的利益而奋斗,两者志向不同,因此也不相为谋。在学校里,朋友上了亚洲经济发展科,热情介绍下,我阅读了两份由耶鲁大学教授书写的学术论文1,他细心的研究世界各地的扶弱政策现象,站在经济的观点出发,不偏不倚的逐一论述扶弱政策的好坏,并精细的挑出值得思考的对比与疑问。那是份冗长的学术论文,可是我看得炯炯有神,他对马来西亚的现象更是纰漏无疑,他的观察力是值得我们去敬佩的。
首先,他明确说明了扶弱政策对经济肯定性的造成影响,保护主义下的扇,只会让金融体系更弱,官僚主义更盛,贪污风气不灭,甚至影响整体的经济环境唯一好处就是弱势的一方可以得到绝对利益,进而得到扶助,再成长。那是一篇2004年的论文,那是还未过时的论文,他提到了马来西亚先天性已在英国殖民期种下民族隔阂的种子,513事件爆发后,经济不平衡来到高峰,新经济政策才开始纠正这早已扭曲的社会组别。往往有很多人都在盲目的憎恨这扶弱政策,可是这不是全对的,因为扶弱政策有其历史意义与资源平均分配的价值观存在的,那是值得参考与具争议性的问题,所以如果忽略历史而只论起层面,是肤浅的做法。
论文里最精彩的部分是他将新加坡的马来民族和马来西亚的土著做对比,他注意到新加坡籍马来人更能自立,而且勤奋,并在社会和新加坡籍华人没有差异,反观马来西亚,官僚主义非常盛行,官商勾结的朋党也层出不穷,大部分利益只滑落到某些阶层,执行力又欠佳,最后,更导致原先同意割让自身某部分优势的其他民族愤愤不平。除此以外,世界各国的扶弱政策多数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犹如美国保护黑人和印第安人,相反的是马来西亚是保护多数民族,这样更加剧了关系的分裂,和几乎割断那属于平等的沟通桥梁2。
最可悲的,这新经济政策是无限期的,虽然换名数次,可是里内的精神思想依然没改变。一份本来是改造社会层次的伟大改革,却落入某些党派当作是强兵富国大计的幌子。在这样的幌子招揽下,某部分的人民纷纷响应,民主式地再支持回那些政党,完全互相依赖的苟且生活着,冀望如此不断地分享当中双方所得的利益。当然,在经济学术研究界,都已经阐明这政策并非富国强兵的好点子,不想惹官非的就静静地把反对的意见写入报告里,惟有博士硕士们才可以看到他们精辟的意见,敢做敢为地说出事实却招惹围攻炮轰。而且我还怀疑耳目众多的政府是患有重听症的毛病,因为敏感的神经线就只听到外国使节的批评而老羞成怒,恶虎反扑的说别人不礼貌地干预国政,然而我们人民的声音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听不见。如此稀奇之事,还是人生头一遭。
新经济政策总有必要结束的一天,让我们深深的期望那日子快些到来,没有了法律规定分配得到部分经济蛋糕,树倒猢狲散,我想那时便是民族政党和民族政治的互相依赖便来到终点,这时,真正的民主政治才正式演出。所以在未知的时间空间里,华裔印裔必须继续坚强地生活着,惟有如此,别无他法。
逆光里,这片土地还是存有希望的…
1 : Sowell, Thomas (2004), Affirmative Action Around The World: An Empirical Study Chapter 1, Yale University Press.
2 : Sowell, Thomas (2004), Affirmative Action Around The World: An Empirical Study Chapter 3, 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