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獨中真正的困境

獨中近年有下滑的現象,的確某方面的教育政策或招生政策是時候需要檢討,可是這只是屬於狹義的獨中的困境,廣義來説,獨中所面對的困境除了金錢以外,文化也是深受影響,因此這是不得不重視的課題。全國華文獨中董事交流會結束后,社會人士紛紛投筆對獨中的困境發表言論,雖能明白動機為之良好,可是卻有些漏洞和膚淺之疑。

誠如張先生在半筆人間對獨中的數據分析似乎有詮釋錯誤之疑。張君用了91%的華裔選擇了獨中以外的學校,剩餘的9%支持獨中而已。從表面看過似乎沒什麽不對勁,可是試想想獨中那可悲的形成歷史,華社是在威迫‘利誘’之下把華文中學轉型。‘利誘’是因爲人民已向政府繳稅,而再自資建立華文中學只是在雙忠繳稅,吃力不討好,人民自然選擇了政府所給予的配套。再者,試想想全馬就只有60所獨中而已,如果大馬華裔都寧願選擇獨中,60所簡陋的獨中如何滿足全馬華社的需要呢?那麽9%的原因不能把它說成是91%華社的唾棄,那只是在斷章取義。

再反觀兼松君質疑華文獨中所擺出來的三語皆能口號,和其生産出來的學生不符,而片面說獨中並未提供適合的大環境。反而,我想質問全馬裏又有那所政府中學是提供如此的‘大環境’呢?我也膽敢提議社會人士去任何囯中用普通的英文和華裔學生交談,也可能會面對到同樣連簡單英語也答不出得狀況。因爲掌握三語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差異總存,而非學校沒有提供環境。除了國際學校,囯中普遍都用國文交談,哪來三語具齊的環境?

而我曾經身為一名獨中生,我覺得我們應該廣義的去看待獨中的困境。這個時候的獨中,所牽涉到的問題比金錢上的問題還來的廣。我們得正式看待獨中對我們社會文化所造成的影響。例如華社本來就已經醖釀出不同教育體系出身,有英文教育的,也有囯中教育的,最後是獨中教育的。他們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明顯。囯中教育的會覺得華社偏心,因爲只是單方面的把資源輸送給獨中,也因爲這份偏愛,華社往往忽略了囯中也對社源的依賴。不信,可以看看2004年育才囯中的校刊,一位張老師為囯中憤憤不平的原稿,本來華社本是一家,卻發生了煮豆燃萁的事件,這是除了獨中以外,華社也應該看待,如何在這具爭議的困境妥協的分配資源。

除此之外,華社資源其實有限。董事有錢的每年貼錢補貼這個那個,五年來次大型籌款,不足錢的學校,每年都必須籌款。我們的體内的民族熱血,不是天生就表漏出來的,而是經過烈熱當空的曝曬而來的。所以,每個獨中生都會深明華社資源的有限度,因爲擴充校舍一次,耗的除了華社董事的錢,還有老師們的力,學生們的汗,缺一不可。

政府在資源上已經是零協助的,可是在申請地皮方面也顯得不配合,這使到我母校的地皮本來是用來擴建校舍而變成體育場,多麽可惜!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獨中學生被孕育出來的理念往往是政府的對立面,漸漸學生與愛國主義漸行漸遠。大可以問問獨中生對政府,答案都將是絕度失望的,而且沒有任何正統公民教育之下,開始對國家產生厭惡感,不清楚自己手上的一票是有用的,留在國家内服務是有益於本身的社會,人才開始流失海外。獨中培養了無數精英,可是多數升學兼長期工作在新加坡,澳洲,英國,那麽獨中在國家教育的意義上所扮演的角色是愛國還是害囯呢?獨中雖然是被邊緣化了,可是學生的公民意識不應該被邊緣化,而更應該接近社會,改變社會早已先入爲主扭曲了對華社的看法。獨中應該要孕育的是擁有公民意識的學生,讓他們明白歷史,明白為囯貢獻的重要性,因爲愛國和愛政府是完全兩碼事。

當然,以上我所說的是獨中精英的狀況,而獨中成績稍微遜色的學生的命運就截然不同。獨中是民族教育的先鋒,可是由於在和政府立場上南轅北徹,在要與政府抗衡的勢力中,往往犧牲的是學生的出路。大多數獨中都在實行所謂的‘政考班’和‘非政考’班,學生如果那麽的不幸運進到‘非政考’班,那麽就前途毀了一半。學校給與的合理解釋是成績不能跟上。可是讀過獨中的學生都明白,獨中所編排出來的課程是高于政府考試的水平的,不一樣的只是語文媒介,那麽由國文出題的生物課目,學生早已具備知識水準了,那麽換個媒介語,也應該勉強能夠應付,爲什麽學校拒考?怕破壞那所謂100%的及格率的面子問題?怕統考文憑變成一張廢紙?請極右派的民族主義人士放心,統考是個具水準和規模的考試,它不會泯滅于無理之間,反觀我們要維護的不是一張文憑紙,我們要維護的是獨中學生的前途,如果爲了民族主義的尊嚴而典當了學生的前途,誤人子弟的責任,擔當的起嗎?

還有,社會在多年把獨中寵壞了。獨中曾機何時開始變成了‘貴族學校’了,乖離了教育本來應該為所有各華社階層奮鬥的原旨。每個月的學費大約百八到兩百五之間,負擔已經超重,因此董事通常都保留了名額給清寒學生。可是問題是,獨中資源已經抓襟見肘了,無可奈何,到了保留清寒學生的名額還真少的可憐。因此獨中在為華社的同時,只惠及了華社的上流社會或中產階級,草根階級受惠的還真少。或許有人說,是那些跟不上囯中腳步的學生才勉強進入獨中,可惜時勢易矣,縱觀吉隆坡市區,南馬阜鎮,檳城寶島,都已經刷新招牌,從新出發了,只是出發后,越離草根華裔越遠,那樣的教育的倒置發展,值得深思,也輕輕發出哀嘆。

以上林林種種的問題,卻永遠只存在華社,獨中還是得不到友族的認可。從我懂得仔細閱報的開始,我發現我的肩膀除了父母給的擔子,也要接受華社們的擔子,我們獨中生就是被友族譏為極端民族主義的產物,何時我們開始變得冥頑不靈,不聼教化的極端分子?單純的學習,傳承母語教育的責任,何時變得如此不堪入耳?我們還是學習馬來西亞文,生活在馬來西亞文化裏,我們的單純教育目的爲何變得如此的複雜?獨中不只是華社的產物,也是政治鬥爭,民族鬥爭的產物,她已開始變成歷史,只是在歷史的恆河裏,一味的遭到有心人的抹黑,歷史流向死湖裏,她也將在互相鬥爭下,人才流失下,遺忘成軼史,這是獨中最後的命運嗎?在這個媒體互相封殺的年代裏,要不是略通英文的自己翻開英文報章,我將不會懂,原來獨中只是自家人的玩意兒,我們根本沒有存在過這英文語流的社會,我們是自我編制的妄想?是否應該主動積極的拚英文教育社會的注意和關注呢?是否應該把我們原本正直的維護母語的意願宣揚開來呢?諷刺的是,英文教育的華裔學生是從來不懂林連玉先生是誰的。閉門造車的程度,甚嗎?

最後,這個全球化蒞臨的時代裏,英文已經開始是必須了。我們應該放棄中國崛起后,大馬華裔沾沾自喜的態度,因爲中國崛起從來不代表馬來西亞母語教育有救了,反而應該把它當成錦上添花的一枚,繼續務實的奮鬥全球化蒞臨的危機與機會,我們抓住了全球化中的中國化的一腳,卻不意味我們抓住了全球化的契機。別再製造歷史重演,來個乾隆式的自我天朝上囯,固步自封的鬧劇,而是應該在不出賣民族,母語的主權下,不賣弄政治下,做出適當妥協,讓學習母語的人更能增加競爭力和掌握力。

[愛吾母語,愛吾中華]

后记:由于看报章,发觉一些社会人士在没有很清楚独中的问题下,盲目做下结论。身为前独中生,还真的很生气,一气之下,把文章寄进报馆平反论点之余,加上自己的浅见,粗字丑文一片。大家可以指教,指教。

报纸登出来的,已经大量删减,或许是字数过多,也或许情绪过于偏激吧!刊登于10月3号的东方日报,八方论见版。以上是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