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选盟2.0仿佛就是国阵的神经线,牵扯着他们的大脑和行为。国阵积极地贬低净选盟,歪曲了净选盟的愿意,成功制造了“黄色恐怖”。原因无他,因为,国阵怯了。
年初的茉莉花革命,已经向威权政体(一党独大或长期执政的政府)下了通牒。民怨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阿拉伯世界的威权政党相续倒台,正如当头棒喝,惊醒很多政权和领袖。马来西亚政府不是畏惧示威,足够的警察和镇暴队,对手无寸铁的示威者,绰绰有余。但,国阵领袖们,不愿意相信净选盟的初衷,却坚持是反对党的谋权篡位的大阴谋。国阵会怯,是因为可能触发一发不可收拾的人民力量。
308历史分水岭后,渡过短暂的阿都拉岁月,纳吉大热上任。的确,他很有前瞻性的想实施改革,以挽回308的劣势。首先,委任非党派人士入阁,爱将依德里斯(Idris Jala)来推动经济改革。为的就是,绕过旧政治势力的操纵,来实现改革。津贴合理化运动,大刀阔斧地砍多余的开支。积极的招商引资,设定高收入国家的目标,而且让马来西亚在全球衰退的阴影下,健康复苏。没有大功,也应记一个小功。
但论政改,纳吉就没有任何建树了。因为国阵体制内,还依然存有对马哈迪时代的妄想,一味想利用经济发展为前驱,来维护政体的基本面。纳吉接棒以后的手法,也落入了马哈迪手法的死胡同,想要利用90年代的经济起飞妄想,来法来治理一零后(2010后)的新政治趋势。
一个马来西亚,一个很全面却不实际的政治口号,收买很多人心,但也与此同时,为纳吉的政改发展埋下伏笔。纳吉本想为新经济政策松绑,但又被右翼势力所牵扯,而止步。在一个马来西亚政治理念下,纳吉放弃了与右翼势力的对抗,反之,包容了右翼势力。308后,巫统锐气被重挫,但土权的兴起,也随手外包(outsource)了马来主权主义给土权。然后,维系着若隐若离的暧昧关系,让新经济政策的政改努力,付诸东流。
纳吉也为了政治利益,选择与泰益相容并处,任其藩王割据于砂拉越一隅。纳吉是清楚知道泰益是时候让位了,可是却为了稳住国阵在砂州胜算,而不惜牺牲了人民利益,继续让泰益坐享砂拉越,更不曾明确地向人民交代泰益退位日期。又是一宗不了了之的权宜做法。
新领袖,的确是有一股明星效应。人民在其个人身上开始堆彻希望,但政府部门之大,改革之深,非一人所能为之。纳吉似乎不断地在卖弄自己个人的领袖魅力,把自己看待成马来西亚改革的先驱者,但其团队的素质却差强人意。或许是国阵权利分享的概念下,也自我固打了起来,用人不能唯贤,是唯政治利益考量。有些政府部门屡创笑话,部长被指责浪费公帑,虽有关键指标,但似乎没有人做审,人民根本没有看到内阁的素质有整体性的提升。一零年后的新时代,个人英雄主义似乎开始落伍,团队精神才是人民想在内阁身上看到的。可惜,没有。
话说回来净选盟2.0,就在建树不深,明星效应开始退烧的时候,净选盟2.0卷土从来,得到的支持似乎出乎国阵的预料。现在,国阵一直花时间在诊断是否是茉莉花革命效应前,歇斯底里的通过平面媒体宣传的“黄色恐怖”,至少要得到减少反对党通过群众运动夺权的可能。排除了篡位的可能性,那么,剩下净选盟,就相比好对付了。
民主的真谛,似乎不在一个马来西亚的概念内。游行权利还是由政府保管。廉正与公平的选举制度似乎还不是上街示威的理由。纳吉还是活在‘只有政府就是最棒’的思维里(government knows best),反映了精英治国,却偏离民意的政治体系。在狭隘的一个马来西亚口号里,似乎没有包容民主,和平游行与改革选举委员会权利的余地,纯粹一个以经济发展,族群利益和政府最棒的旧口号,新包装而已。纳吉继续向右翼势力,藩王低头,又没有出色的内阁做后盾,只是独个儿在卖弄快要过气的明星风骚,净选盟来的恰好,让纳吉在领军大选前的前哨战热身,也好让他一试治国的本领, 看他是否真有政治的改革意愿(political will)。
所以,您想看到另一个复制的马哈迪?还是您需要一个以民为本的政府呢?
后记:笔者选择相信了净选盟2.0的初衷,但绝对不赞成反对党通过民众运动谋权篡位。因为净选盟的初衷是维护民主的游戏规则,不是通过群众运动来替代民主投票制。
刊登与当今大马
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16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