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星期一

那些年,没有人在意的事情:华文教育的反思


当双雄辩论时,辩论的锋芒早被拖车姐的高昂情绪和错误逻辑给夺走。她的一句十点半晚上,我亲眼看到两次,整条路已经没有车了,但是,你还叫你们的执法人员拖车!导致在那边打架,头破血流!这个,你要怎样去解释?受广传,热度持续了一周有余,花边新闻更胜辩论的焦点。

只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林冠英和蔡细历的中文程度,除了四两拨千斤八字未有一撇外,其实造诣都不是很好。这样的中文程度,俩人竟然都可以在星洲日报写专栏,副总编辑郑丁贤没有察觉这样的事情有可疑吗?这对为中文教育努力了50年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讽刺。

在辩论上,数度有观众发言关于教育的提问,双雄都似乎不愿意辩论华文教育的课题。辩论论题失焦,拖车姐被网民岗上,窜红,都反映了社会对重要课题的不正视。

显然,朝野两党都不愿触碰,像烫手山芋的华教课题。问题永远都只留给董教总去发问,去解决。除了教育副部长魏家祥以外,大家与马华党员没分别,都奉行三不原则:不研究,不讨论,不思考华教课题。董总说要来办个抗议大会,大家才开始注意,不是华教,是街头。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我很感恩,我拥有12年的华文教育的基础,让我知道我在这全球化的社会里,不止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也捉紧了文化的根,可以很光荣和明白知道在黄皮肤里还流着中华文化的血。但,我并不能因为如此而固步自封,我还要学习质问。除了诗词歌赋,还要有赛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我个人还觉得应该加多一个,阿Q question)。

有些答案,就是值得一辈子去追问。不只是质问政党,我们也要学会质问自己,到底华社自己需要些什么。

为什么马来西亚华裔的族魂是林连玉,不是陈祯禄?难道马来西亚华裔的公民权不重要吗?

为什么代表马来西亚华裔的朝野党魁们,绝大多数都是英文教育出生的?那中文教育培育出来的英才们呢?

根据非官方统计,与英文或国文语主流相比,为什么华小生在国中辍学率偏高,相对收入偏低,失业率偏高?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还有保障生活的功能吗?

根据个人经验,华小五年级和六年级时,巫裔国文老师被委派教导全班华裔子弟,就算我们再顽皮,他都尽力把我们的imbuhan给搞好,逼我们练习karangan,一直用国文来和我们交谈,还要我们UPSR国文课拿A。一位巫裔老师都可以做到有教无类,那为什么董总就是要把不谙中文的国文课老师给移走?

华社一直要政府落实多元流国家教育政策,在建校,拨款,公平对待华小。若有人说,华小是国家团结的绊脚石,朝野华社华裔,立刻起身维护华小,中华文化情操了然。如果你有去过砂拉越,都听过华裔说拉子(译音),意思是没有文化的人。这词语都是当地华社对土著们歧视性的称呼。没有人在乎,没有人纠正,没有人承认。这就是华小不是国家团结绊脚石的最佳证明吗?单元思想,歧视性称呼,就是多元流教育政策下来的果实吗?

蔡细历说的对,华文教育的解决方案,不在街头。华文教育的根本方案是理性会谈。在身处全球化的洪流里,华社一定要厘清华教在种族主义,国家主义里所应扮演的角色,寻找种族关系与母语教育捍卫者里的一个平衡点。董总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华社重要的喉舌,但也必须与时并进,据理抗争,不能迂腐保守。

当然,要谢谢马华多年来在华文教育政策上的失败,和常常把建华小与拨款当政治筹码的氛围下,造成董总如此的不信任国家教育制度。在两线制民主下,希望董总与政府的关系可以逐步修好。

街头不街头,绝对是个人在宪法里所赋予的权利,可以自行决定。但如果华小独中培养出来的英才们,都不研究,不讨论,不思考华教的问题,无论不谙中文教师的多寡,那才是华小变质。

记:刊登于当今大马 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1925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