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里,我常嘲笑室友为城市里的游牧民族,一个背井离乡的居銮学生,再来回于士毛月和双威城之间,徘徊于爱情与学业之间,所以居无定所。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这是我在网上看到关于游牧民族最贴切的定义。那我想,朋友的在城市中游牧,为了爱,学识,和家人,而到处游牧吧…
上两个星期前的星期日晚上时分,收听着电台988,那时,电台播放着一记访谈,关于一位中国学生来马念国立大学。主持人称呼他为马绢(译名),他是名回教徒,他到过很多地方旅游,见过很多不同的人,与此同时,那记访谈也让我觉得他学识满天下。由于事隔些久,有些地方我已不能尽数记得,但某些部分,还是记忆犹新的。主持人也特别强调了一点,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是这次主要访问他的重点,因此,我也特别留心听,毕竟,要从一位外国人口中说出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对我来说,是有保留和可质疑性的。我用心听,发现那顺达如流水的话语和明确的思路,简直让人惊叹。首先,他是从凤凰卫视制作的全球华人文化节目谈起,细心的他留意到电视台在制作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特辑时,用了两辑,而其余地方只用了一辑,从而带起了马来西亚是港台以外,保存华人文化最完善的地方。完善的范围,不仅此于常年适当保护的庙宇古物等硬体设施,也延伸到了文化思想和教育的层面。他说,他游历各国,见识各地的华人,大多数地方的华人,除了肤色是相同以外,他再也找不到任何共同点,庸俗说一句,香蕉人。这也是为何他是如此惊讶他在马来西亚所见到的华人,不止肤色是相似的,连骨子里的气节文化态度也是相似的。他没有吝啬的赞赏了马来西亚的华人保护华语教育,传承某部分的儒家思想的功劳,甚至在本地报章上观察到,本地华裔政治领袖已相当程度的融入了马来西亚,却又保持了那份难能可贵的传统文化,实属可喜可贺。在这个时候,他也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他提醒,华人当年飘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是为了拼生活,找活口,先排除了政治逼害和其他原因。无可否认,我们这些在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过来的。他认为现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将可以吸引大量的华人回去中国投资,因为中国已经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条件。同时,他也列举前首相马哈迪所忧虑过的马来西亚华人回归中国的课题为其佐证。
近来,我家来了个美国亲戚。他们本是马来西亚公民,可是二十年前,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前景,举家搬迁到美国旧金山去了,在那头申请了美国公民证。旧金山是三藩市的别称,旧金山除了在那时有金矿,也给了在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一个希望。十九世纪中,发现大量劳工根据“劳工”契约相续到旧金山来觅生活,由于商业蓬勃和和平盛世,所以三藩市只有五分二是白人,其余都是外来移民,所以成为移民大熔炉。昨晚适逢在客厅,美国来的阿姨便与妈妈谈起天来。原来,每个人的美国梦,就是希望可以改善生活,有公平自由竞争主义的政府政策和先天性就建立好的美国经济基础做依靠,臂膀着梦想,荣华富贵便是最终目的。阿姨一点不切实际也没有,她告诉妈妈,移民美国的目的就是富贵,不停的努力就是筹码,生意做不好就得倒闭,工作没分贵贱,做不好总就得失业,洗碗也是分工,只要能赚钱便是一份好工。始终阿姨的美国梦只能概括说小康之家而已,姨丈有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阿姨屡屡创业都不成功,至少养的起表哥表妹。生活虽然平凡,但知足。
正经八百的思考过后,我忧虑了起来。倘若当年先贤是为逐生活,逐富贵而移迁南洋,那么如今中国如此发达蓬勃,先贤当年留在南洋的理由又是否被否决了呢?还是,我们已经誓死效忠于此地,就像小学每每念出国家原则的忠君爱国,爱国已经胜于追求富贵的理念了呢?马绢(译名)思考得很好,也很直接,现在中国经济好起来了,2006年10.5巴仙GDP高成长率,热腾腾的饭碗,非常抢手,谁都想分一杯羹,难道当年来南洋逐荣华的我们现在就不想逐富贵了吗?活生生的一个真人例子,我的阿姨,先贤把她带到南洋,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她把自己的未来又寄托在了美国手中,漂泊不定为了更好的生活。我想,她是一个现代游牧民族最贴切得例子。那么游牧民族后代的我们呢?会继续秉持那种游牧的理念吗?原来我在嬉笑友人的当儿,自己也是个游牧民族的后代,只是这个年代的游牧,不再逐水草,而是逐富贵,不再群牧,而是个别游牧,眼界放任在这个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真正的为自己生活,移居适合自己的草皮坡,开拓属于自己个人的世界,建造理念中的美好。
当然,如此的游牧是有代价的。中国古代文明里,游牧文化是和农耕文化冲击最大。中国历史里,匈奴,突厥,蒙古,女真的字眼层出不穷,这些就是当年所谓的外族,万里长城以外的民族,屡屡侵略中原的外族。根据资料,由于游牧文化居无定所,因此,文字语言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在原野利用边缘有限的自然资源,生活艰辛和困苦,完善的文明也无法被全面建立1。从此,忙于处理生活和环境的变迁,而无暇于建造自身可以延续的文明而终究落寞,灭绝2。看着这些史料,还令我与现代的游牧民族有些联想,现代的游牧民族因为要适应环境和拼生活,往往牺牲了自己原有的文化而去适应他们所居住的环境,显然的,香蕉文化的诞生叙述了那些流落异邦零散部落的文化变迁,比如在美国的表哥和表妹,就只懂走音的广东方言,写自己的华文名字更是折磨了他们。同样的,在本土,若要听有翘舌的正统华语,几乎是非常稀有的,我想这些都是一种变种的异邦文化吧!若用先贤留下给我们的文明来交换荣贵,这场交易又是否真的物有所值呢?这是有些断章取义的一道问题,但却值得我们来思考。
最后,如果用地理学抑或经济学来解释一个国家的富有是吸引人的,那我们留在这里的意义又剩下了多少?突然,很想感谢林连玉,董总等人或机构,来到了异邦追求财富,还坚守自己的文化岗位,那种中流砥柱的气节是连邻邦也媲美不上的。
在山脚下的堡垒,默默地守护文字的根 3…
1:http://baike.baidu.com/view/6304.htm
2:http://www.epochtimes.com/gb/6/5/5/n1308341.htm
3:董总的emai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